QQ客服热线
您的当前位置: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物风采· 新闻详细
魏三兴会长在中华文化(巩义)论坛——第五届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旨演讲
来源:河南中华文化促进会   编辑:admin   发布日间:2016-10-26   

 

宋代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引洛济汴

                            魏三兴

 

史书记载了隋炀帝征发民夫修运河的史实,诉说了修河民夫在皮鞭下痛苦挣扎,死于非命,怨声载道的情景。但是,大运河贯穿东西南北,成了全国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唐朝立国以后,继续对运河进行维修利用,促进了唐朝的经济的繁荣。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诗中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肯定了隋开大运河对东西水上交通的重大作用。

由于大运河的通航,开封开始繁华起来,被后梁、后周等几个朝代作为国都,前后繁荣了数百年。宋朝继后周而立,仍建都于开封,开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江淮之运漕”( 刘宽夫《汴州纠漕壁记》,载《全唐文》740页,清刻本)。宋朝之所以建都开封,也是看中了开封四通八达的漕运网。当时,京都开封人口众多,为全球之大都会。因开封地处豫东平原,四周无山,无险可守。为保障国都安全,大量的军队页云集京畿。这些民众和军队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粮秣和物资,而这些粮秣物资的供应主要来自漕运,而漕运水系中汴河最为重要“大众之命,惟汴河是赖。汴河之于京城,乃是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张方平《乐全集》卷27《论汴河利害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运江阴,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宋史·河渠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文里突出提到的漕运水系,就是以汴河为水道的大运河。

所以,有宋一代对于汴河的治理极为重视。宋朝建国之初,百废待举,为保证汴河漕运的畅通,汴河之治理改官督民办为官办,选择干练大臣“勾当汴口”,“每岁自春及冬,常于河口均调水势”,“春首辄调数州之民”(《宋史·河渠志》)进行清淤。国家还专设官署、官员管理汴河清淤及堤岸维护。“国朝汴渠发京畿辅都三十余县员夫,岁一浚。”

原来向东通南的大运河叫通济渠,是在荥阳(原河阴县,后并入汜水县,建国后汜水县并入荥阳)境内引黄河水连通汴河,从而保证航运的畅通。但是,黄河水泥沙含量高,河道淤积成了保持运河畅通的大患。汴河水源来之黄河,黄河向背无常,其河道向北游移,汴河引水口就会脱河而无法引水;黄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又常使汴河淤积而无法行船;开挖新的引水口不光需要时间,且工程浩大,开挖后也挡不住泥沙的淤积,避免不了影响汴河漕运的严重情况出现。引黄济汴越来越困难。

为了保证京城漕运的畅通,汴河每年都要进行疏浚,名曰“岁修”。但汴河的淤积非常严重,虽然每年都进行“岁修”,但工程量越来越大。边境连年战火不断的北宋王朝国力下降,已不堪岁修的重负。但是如果听任汴河淤塞、废弃,将严重影响京都开封的粮食和物资供应。

对于汴河的淤积,历代治河者除不断清淤和放弃旧的引水口而新开引水口门外,曾引荥阳南部京、索等较清澈之水济汴。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962),因汴河淤积,舟楫不通,“导索水自旃然,与须水合入于汴。”宋神宗天禧二年(1018),为解决汴河水浅行舟不便的问题,动员军士上万人开金水河,“引京、索二水合流至京都。”(《宋会要·方域》卷16之16.上海书店)

京、索诸水系季节河,水量极不稳定,靠此水满足运河漕运明显不足,所以,引京、索诸水济汴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熙宁四年(1071),汴河受黄河水处口门遭泥沙淤积而不能用,不得不向上游“创开訾家口,用役夫四万,饶一月而成,才三月已浅淀”。于是,“乃复开旧口,役万工。(《宋史·河渠志》)”这样的反复淤积、开口,再淤积,再开口不但给附近百姓造成极大负担,也给国家财力造成极大浪费。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北宋皇室又采取了一些办法,如在荥阳境内开挖引河,将荥阳境内的小河水聚集起来,和荥泽的水一并引入汴河,但因为水量太小,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在此形势下,宋朝的大臣们把目光转向了水量较大又较为清澈的洛水,此时,引洛济汴之议遂起。

最早提出导洛水入汴水设想的是宋仁宗时期的郭洛,宋仁宗也曾让水利官员杨佐同往计度,因朝内保守派的反对而作罢。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力图发展汴河水利以富国强兵,研究了“导洛入汴”的可能性。熙宁五年(1072),科学家沈括奉命对汴河河道进行了勘测,采取分层筑堰法测量了汴河两岸的地势高

低。元丰元年(1078)五月,西头供奉官张从惠奏:“往时数有建议引洛水入汴,患黄河啮光(广)武山,须凿山岭十数丈以通汴渠,功大不可为。去年七月,黄河暴涨,水落而稍北,距广武山麓七里,退滩高阔,可以为渠,万世之利也。”知都水监范子渊复奏《引洛通汴十利书》,请于汜水城北“导洛为清汴通渠。”既而又言河阴十里店以西至洛口(洛水入黄河处,在巩县境内)地势西高东下可行水。他指出,起巩县神尾山至士家堤,筑大堤四十七里以捍大河。起沙谷口至河阴十里店,穿渠五十二里,引洛水属于汴渠(宋史·河渠志》)。

元丰二年(1079)正月,入内供奉宋用臣巡视汴河形势,提出了导洛入汴的具体方案:“自任村沙谷口至汴河开河五十里,引伊洛水入汴河,每二十里置束水一,以刍楗为之,以节湍流之势。取水深一丈,以通漕运。引古索河为源,注房家、黄家、孟家三陂及三十六陂,高仰处潴水为塘,以备洛水不足,则决以入河。又自汜水北关开河五百五十步属于黄河,上下置闸门启闭,以通二河船筏。即洛河旧口置水,通黄河,以泄写伊、洛水暴涨。古索河等暴涨,即以魏楼、荥泽、孔固三斗门泄之……修护黄河南岸堤堰,以防侵夺新河(《宋史·河渠志》

张从惠、范子渊,特别是宋用臣提出的导洛入汴工程方案,正确处理了河、汴关系,洛、汴关系,汜、汴关系,索、汴关系,对引洛济汴工程的实施方案考虑得十分周全。

宋神宗赵顼批准了张从惠、范子渊特别是宋用臣等提出的的引洛济汴方案。为此,专门设都大提举导洛通汴司。根据《宋史·河渠志》记载:遂于元丰元年(1078)三月庚寅,命宋用臣都大提举导洛通汴。四月甲子兴工……六月戊申清汴成,凡用工四十五日。自任村沙口至河阴县瓦字亭,并汜水关北通黄河,接运河,长五十一里,两岸为堤,总长一百三里,引洛入汴。

该工程开工仅四十五天,就完成了五十一里渠道,汜水口门外通黄河五百五十步通道的开挖和汴河两岸筑堤一百零三里的工程量,用于阻挡黄河南侵汴河的堤堰光武埽及洛河上的水流分配工程等配套工程也迅速建成。工程进展之速,世人惊诧。这项工程的目的是保证汴河的漕运,保证京城的物资供应,保证京城的繁荣和稳定。工程完成以后,都大提举导洛通汴司改为都提举汴河堤岸司,作为维护汴河之常设机构。由于洛河水含泥沙量小,大大减少了疏浚工程。汴河原来每年都要疏浚,后改成三年一浚,再后来竟有“二十年不浚”。

关于引洛济汴的史实,沈括的《梦溪笔谈》是这样叙述的:到熙宁初,京城东水门,下至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为了根本改善汴河条件,保证京都供应,撇开黄河改引洛水入汴之议遂起。元丰元年(1078),朝廷曾派数人往汴口考察,有人为黄河河道北滚,退滩高阔,可凿为渠,引洛入汴;有人工费浩大,不可为引洛入汴后,泥沙大为减少,汴河航道改善,漕运顺畅。元祐年间虽曾一度复引黄河水入汴,但不久即再引洛通汴。直到北宋末年,汴河的水源一直以洛河为主。

由于修筑了引洛济汴的引水工程,使开封城继续保有了一条连通东都洛阳的黄金水道,使开封城继续保持了其繁华都市的地位,这从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上的街市盛况可见一斑。

巩县是引洛济汴工程的渠首,所以,对引洛济汴工程的传说也很多。洛河入黄河的河口,古代是在巩县的洛口附近,但由于两条河流长年的冲刷,洛河入黄河的河口是不断向上游移动的。北宋时期,洛河入黄河的河口,在现在的洛口村靠上游一点。由于洛河河床比黄河河床高,加之洛河河水少有泥沙沉积,流淌平缓,利于控制,是引洛济汴的最佳选址。由于史料的缺失,对于引洛济汴工程的准确工程模式已无据可靠,但根据洛口附近村民的口头传说,引洛济汴的引河入口处就在现河洛镇的任村和沙鱼沟附近。河道绕过大伾山头,进入河阴县,再进入汴河。这段引河的修通,使航运的船只可以不经过黄河,直接上达洛阳,下达开封,大大方便了商旅的往来。

洛河是从黄河直通洛阳的黄金水道,洛阳是宋皇室设置的西京,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洛河虽然平时流量不大,但是流域面积广阔,在夏季多雨季节,也是一条没有羁绊的野马,泛滥起来引洛济汴的河道根本容纳不了。到了冬春枯水季节,它的流量变小。如果由它自由流动,流入运河的水量就会很小,根本不能满足运河行船的需要。按自然流向,洛河是向北汇入黄河。而人工开挖的引河要迫使它改道向东。因此,需要在洛河上建立一座分水的控导工程,使丰水季节和枯水季节流入运河的水量大体一致。如何使运河的水量始终保持在一个利于行船的水平线上,肯定是当时开挖运河时就应该考虑到的一个问题。枯水季节,控导工程关闭,使洛水大部流入汴河,以便于航运;洪水季节,控导工程开启,洪水大部分流入黄河,不至于造成运河河水横溢。

由于历史的久远,引洛济汴的引河已不存在,引河控导工程的资料也无法查找,但根据传说,当时洛河上的控导工程,跟现在四川岷江上的都江堰控导工程差不多。在仁村和沙鱼沟附近,有一个跟都江堰宝瓶口相似的引河入口;在洛河的分流处,有一个像都江堰鱼嘴那样的分水工程,把洛河水左右分开;在邙山头上,也有石砌的护墙,以免河水对邙山冲刷得太快而使河口失去控制。在河中心设立可以调控的调水设施,在河中心设立可以调控的调水设施或者杩槎。杩槎是一种可移动的挡水设施,以原木捆扎成三角架,中设平台,台上放置石头保持稳定,使用时以多个杩槎排列成行,在迎水面加系横木和竖木,外置芦席,需要时再加培黏土,即可起挡水断流作用。这种设施很早就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使用。有了杩槎和其他固定的调水设施,就可以根据需要对河水进行分流调配。没有这样一个控导工程,引洛济汴工程就不可能成功。

引洛济汴工程的废弃是在北宋亡国以后。南宋和金以淮河为界,都城开封失去了京城的地位,也就逐渐败落下来。引洛济汴的控导工程,是国家级的管理工程,每年都要疏浚修葺,北宋失去了控制,金人又不重视,管理人员的饷银都没人发放,自然是树倒猢狲散。这样,没人管理,失去修葺的引洛济汴工程就被废

弃,由于黄河水和洛河水的共同作用,控导工程很快就被冲毁了。屹立于洛河和

黄河之间的邙山,也被冲刷得逐年后退,比原取水口后退了七八华里,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汴河由于无水补充,彻底失去了航运的作用。隋唐大运河就彻底中断,并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现在人们说起大运河,只是指连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而很少有人提及从洛阳直通涿州、直通镇江的隋唐大运河了。其实京杭大运河的大部分工程是元代修建的,比起隋唐大运河要晚好多年。但是,巩县是隋唐大运河的西段枢纽,将永远载入史册:巩县是宋代引洛济汴工程的渠首将永远载入史册。

由于史料的缺失,关于引洛济汴工程的原貌已经无法恢复,就是现在的研究,也大多靠民间船说和根据史料的推测。但不管是收集民间传说还是根据史料推测,都要有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有个向后人负责的的精神。但现在看来,这方面还做的不够。有些研究者不知道洛河的历史,不知道洛河的航运史。因为现在的洛河水量小,河道狭窄,一些研究者看到此情此景,就认为洛河就是这个样子。其实,洛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不是这个样子的,那时候的洛河也是河水滔滔,河面宽阔,河里野鸭嬉戏,鱼打涟漪,大型帆船上下来往,有风时扬帆疾驰,无风时艄公弓腰拉纤,低沉的号子在河岸漂浮。洛河是洛阳东进德黄金水道。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洛河和他的支流伊河上游都修筑了大型水库,把洛河拦腰阶段了,洛河才成了这个样子。还有些人不知道河流以主流定名的原则,把洛河和它的支流伊河合称为伊洛河,更是研究引洛济汴这个专题的低级错误。

不知道洛河的流量,不知道洛河枯水期、丰水期、暴涨期流量的差异,这样就得出了引洛济汴就是截断洛河入黄的河道,使洛河水全部入汴的错误结论,就会误认为在洛河上修建水?就是修建拦河坝。

不研究不知道洛河的封冻期。一些研究文章中说,引洛济汴以后,汴河可以全年通航。这其实就是望文生义的主观臆想。汴河在引黄河水通航的时候,不是全年通航,因为要清理淤积的泥沙,所以在每年冬季都要乘枯水季节,进行“岁修”。选择冬季“岁修”除了冬季黄河水流量小,引水困难,汴河停航以外,黄河、汴河每年都有个封冻期,河水封冻,不管有水没水都不能通航。同样道理,洛河也有枯水期,也有封冻期。每年秋末冬初,洛河的水源地因为低温使地表封冻,径流面积减少;地下涌出的泉水也大多结冰,到了数九天气,洛河河面也要封冻如铁,车马行人可以从冰面经过。虽然在冰层下边仍然有水流动,但流到汴河后汴河也是要封冻的,封冻的汴河能行船吗?

不知道黄河河滩的保护工程。黄河由于携带的泥沙量大,说以容易淤积河道造成水流改道。更由于河道滚动留下的都是嫩滩,所以在河道下一次改道时很容易崩塌,在黄河边上住的人都知道,黄河塌滩一晚上可以塌五里。所以,保护引洛济汴的运河不被北滚的黄河吞啮,是保护引洛济汴工程的最大工程,在工程设计之初,就应该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实施这个措施的工程又是什么?

引洛济汴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荥阳、汜水境内一些小河入黄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在引洛济汴工程开始前就解决了,如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962),因汴河淤积,舟楫不通,“导索水自旃然,与须水合入于汴。”宋神宗天禧二年(1018),为解决汴河水浅行舟不便的问题,动员军士上万人开金水河,“引京、索二水合流至京都。”但这些解决办法都是旨在增加汴河的水量。然而,开挖了引洛济汴工程之后,那些原来直接排入黄河的季节河怎么办?它们在洪水季节的水量也是不可小视的。这些工程跟原来的已有工程不可混为一谈。

研究时没有考虑到在黄河里取水,也是要有调控设施的。没有科学的调控设施,如何能“调均”入汴河额水量?简单地认为黄河水大,只要挖个口子水就可以乖乖地流进汴河,这是幼稚的想法。这个自然的“流”,根本不能能保证汴河的水位稳定。以此类推,洛河的流水流进汴河,也是需要调控的。除了平时的水量调控,更要考虑洪水期洛河暴涨时的调控。因为洛河的涨水数日不退,就是黄河也在暴涨的缘故。

洛河的水量引入汴河是绰绰有余的,正常年景枯水期占不到一半(个别年间的特大旱灾,洛河断流除外),丰水期占不到三分之一,所以,在引洛济汴分水以后,黄河里的小型船只完全可以由洛口进入洛河。这就保证了北运河(永济渠,通向北京的运河)到洛阳的小型船只可以经洛口入洛河到洛阳,或在洛河内调头进入汴河,直达开封。所以,引洛济汴以后,洛河入黄河的航道一直是畅通的。

当然,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两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研究探讨这些问题,以求得到更切近实际的研究成果。

 

关于本会|活动集锦|交流演出|服务民生|会员中心|联系我们

地址:郑州市管城区城东路94号华亿大厦14楼05号   电话:0371-63318666    15238033467   传真:0371-63318666
Copyright@ 2012 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 版权所有    www.hncc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1001920号 技术支持:瑞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