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热线
您的当前位置: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物风采· 新闻详细
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郑先兴在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来源: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   编辑:admin   发布日间:2015-01-09   

王安石变法的预后思想分析

 

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郑先兴在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情。历代史学家无不予以论析,或非议,或赞扬。近代以来,也许是因为社会急剧变化的实际,众多学者无不以赞赏的态度歌颂王安石。如梁启超、邓广铭、漆侠诸位先生,都有专门的论著问世。
笔者认为,王安石变法的魅力不在于其为何变法,也不在于其变法的结果如何,而在于其如何变法。也就是说,王安石在变法中充满着智慧,知道为什么变法和怎样变法。换句话说,王安石变法有着独到的预后思想。

一、撇开人事纠纷,直接解决国家问题
       王安石新法的推行,主要是在熙宁年间,所以,历史上也称作熙宁新法。其主要内容可以条列如下:熙宁二年二月,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熙宁二年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熙宁二年九月,行常平给敛法,即青苗法。熙宁二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熙宁三年十二月,定畿县保甲条制。熙宁四年十月,颁布募役法。熙宁五年三月,置市易务于京师。熙宁五年五月,行保马法。熙宁五年八月,颁布方田均税法。熙宁新法大致可以归为三类:一是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增加国家的掌控力和收入,如均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二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粮食增产,如农田水利法。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国家治安力量,如保甲法、保马法等。
       熙宁新法,可能是吸取了之前范仲淹改革的教训。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提出了十项政见: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戎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前五项主要是澄清吏治,整顿官场;后五项主要是祈求国家富强和政令通行。初衷虽好,但是想马上解决宋朝建国以来的冗官冗军冗费问题,显然是比较幼稚的。所以,其改革不到一年就以免官而宣告结束。与此相较,王安石撇开了容易引起人事纠纷的前五项,而致力于国家富强和政令通行的后五项。由此,王安石新法的实施都是涉及到国家政权根基的事情,不仅神宗皇帝会全力支持,即使一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也不能提出相左的意见。王安石的行政智慧据此可见一斑。

二、设置专门机构,负责新法推行
       为使新法顺利推行,王安石在组织方面做了准备:一是设置三司条例司。熙宁二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之后,设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陈升之同领,专门负责新法的制订和推行。熙宁三年五月,将三司条例司归并到中书省,由司农寺负责新法。二是提拔专职官员。熙宁二年,专门设置提举官,“递官提举诸路常平广惠仓,兼管勾农田水利差役事,凡四十一人”。三是提高官员的薪水。增吏禄岁至缗钱百一十万。主张高薪养廉,认为吏禄厚则人自重。

三、科举制改革与修撰经义,为新法实施培养了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石
       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王安石还从学术方面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科举制改革,取士以经义和论策代替诗赋、注疏。熙宁四年二月下诏,首先批评以往以诗赋取士之弊端:“凋敝聪明”,“施于有政,无所用之”;分析其因,“皆士不知义故也”。由此,提出改变科举取士的内容,“今定贡举新制,进士罢诗赋贴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初本经,次兼经,并大义十道。务通义理,不须尽用注疏。次论一首。次,时务策三道。礼部五道。”
       在科举考试中,以义理为核心,不在拘泥于章句注疏。宋代理学由此而诞生。同年十月,宋政府设立太学内外上舍法,改组太学,专门培养新学人材。当然,一些反对新法的官员对于设置新的机构和增加新的官员,是持反对意见的。司马光针对三司条例司批评道:“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天下财,不才可黜,不可使两府侵其事。”又批评增加提举官:“设官则以冗增冗,立法则以苛益苛。”“天下之事当委之转运使、知州知县,不当别遣使扰乱其间。”宋神宗也认为,增置官司会浪费资材。尽管反对者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是就新法推行而言,若没有专门的机关来负责,没有大量新上任的官吏的实施操作,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此而言,王安石的做法还是正确的。
       二是设置经义局,修撰诗、书、周礼三经义,为新法奠定理论基石。熙宁五年,宋神宗咨询王安石,“经术,今人人乖异,何以一道德?卿有所著,可以颁行,令学者定于一。”熙宁六年,令王安石提举经义局,负责训释诗、书、周官义。熙宁八年六月,诗、书、周官义修撰成功,由国子监镂版颁行。王安石撰写序言,诏付放置三经义之首,而后颁赐给宗室、太学以及诸州府学使用。这样,实现了王安石的“经术造士”“一道德以同俗”的愿望,为新法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石。

四、王安石变法预后的善果
       一方面,变法确实取得了效益,稳定了社会政治秩序,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中,厘定政治改革的目标,建立相应的机构,培养必须的干部队伍,确立政治改革的基本思想,这一切的有机组合,可以说保障了王安石变法的顺利实施。也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的预后思想和政治智慧。虽然在整个变法进程中,不乏反对甚至抵制的人,尤其是宋神宗之后,干脆终止了新法。但是就王安石的执政来说,变法却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王安石自己获得了寿终正寝的善果。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历代改革家都梦寐以求却不能够实现的。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完满结局,除了说明改革在其时是势在必行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王安石的政治智慧。如前所述,王安石变法只讲问题,只谈国家行政的目标及其实现,而不是一开始就涉及人事纠纷,甚至其中的修撰诗、书、周礼义,也迷惑了众多的作为反对者的士人,让他们在古典知识的殿堂中爬梳苦思,耗尽青春年华。

五、为何会有那么多的人反对变法
       梁启超:主要是宋代士人以清议、批判获取美誉,从而为自己赢得政治资本。
钱穆:是因为王安石时代的宋神宗乾纲独断、备受重用,“反对王安石的,则大多是当时的所谓君子”,“诋王者亦非在其人品,而在其为小人所利用”。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因为王安石代表了庶族地主的利益,因而引起贵族地主的反对和不满。
在我们看来,恐怕主要是因为宋代起始,其政权的获得以黄袍加身之故,对众多的将士、官吏采取怀柔、恩典政策,使其养成了奢靡与享乐之风,只顾自家享乐,不顾国家安危,失却公心公德。《朱子语类》记载,朱熹学生请教南宋所谓中兴其间,除了岳飞,还有没有能超出的?朱熹有鉴于岳飞曾经对宋高宗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自平”,指出,“能道此十字,武穆已足不朽矣”!可见,文武官员的贪婪享受,是导致其反对新法的主要原因。

六、王安石变法预后思想产生原因
       王安石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江西临川人。其父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幼年随父宦游各地,接触社会下层,感悟民间疾苦。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此后,历任鄞县知县、舒州判官、常州知州等。一是所任各职,都能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政绩斐然。正是因为长期接触社会下层,了解民间疾苦;二是权柄一方,深知为政之义,方养成其睿智、持重与干练之作风,成就了变法预后的政治智慧。可能是其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了解百姓生活之艰辛,也明白国家治理之锁钥。(根据录音整理)

关于本会|活动集锦|交流演出|服务民生|会员中心|联系我们

地址:郑州市管城区城东路94号华亿大厦14楼05号   电话:0371-63318666    15238033467   传真:0371-63318666
Copyright@ 2012 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 版权所有    www.hncc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1001920号 技术支持:瑞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