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热线
您的当前位置: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物风采· 新闻详细
郑州大学教授高天星在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来源:河南中华文化促进会   编辑:admin   发布日间:2015-11-04   

宋文化华彩中华民族文化

郑州大学教授高天星在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文化是民族生存繁衍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发展繁荣的精神力量。现当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动力,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广大民众的热切愿望与期盼。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在“十二五”期间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建设文化强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达到此目的,正在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活起来,让广大民众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与学养。
       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宋文化,也引起了关注、重视与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文化,何为文化?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为其严格而精确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古往今来,众多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学者一直努力,力求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可是,至今仍没有诠释出被认可的、认同的定义。现在学界一般认为:文化是社会现象,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是人类进行交流的、认同的、认可的可持续传承发展的意识形态,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文化,民族文化,是当今世界热得滚烫的名词,今天研究文化,研究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宋文化,说明其价值之重要,也表明对其研究之重要;虽说这是个老问题,却是一个新命题,说明文化这个老命题不老,是一个文化生命、精神鲜活的命题。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宋文化,身位在中华民族大文化之中,如何定其身位?定位于何处?这是常识,却难于常识。
    近期我学习了习近平主席关于民族文化的几次讲话,要科学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及其中的宋文化,“要讲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要讲清楚中华的独特创造、价值、观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这是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提出的对民族文化的“两个讲清楚”。
    另外,习近平主席还指出对民族文化要做到“四个讲清楚”: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还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更出彩。”这是期盼,是希望我们中原文化学者要有责任、有担当。
    拂去岁月风尘,宋文化将永葆风华,宋文化厚重而深邃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标志性的民族文化,可宏观阐释认知,也可微观解读透释,要讲清楚它的内涵、价值,讲清楚它的文化事项。春秋文化,文化春秋;宋文化宋朝之文化,宋史之文化学。我认为:宋文化神彩中华民族文化,也光彩于中华传统民族文化。思索思考之初步凝结成如下五个认识:1、宋文化是文化生命鲜活的历史文化,是宋史之文化学。2、宋文化是以时代为标志的时代文化。3、宋文化是内涵厚重丰富的多元文化。4、宋文化是各种学科交叉重叠的学科文化、学派文化。5、宋文化熠熠生辉在长河里、在中原沃土里,是中华文化光彩的、出彩的文化。此认识是否科学与得当,请教同道,相互切磋,希望得到指导。

    一、宋文化是文化生命鲜活的历史文化、宋史之文化学


    宋文化是宋朝的文化,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历十八帝319年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初始为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经济文化也空前繁荣。宋真宗、宋仁宗时期呈现盛世景象,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造成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赵构在江南建立了政权,史称南宋。
其后,连年战争,到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厓山海战之后,宋朝灭亡。宋朝兴起、兴盛、繁华、衰落的319年,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影响深广,是彪炳史册的宋史之文化,是文化生命鲜活的宋文化。
    中华民族对历史特别重视,学者也极为重视对历史的研究。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研究有悠久而深厚的传统,史官、史书、史法,以及借鉴历史的“史鉴”,即具有历史文化学术价值,同时也鲜明而集中的表达了我们民族对人、社会、自然以及对宇宙的观念意识。学界认为历史是对往事的记录和传述,形成了“书”、“诵”两个类型;“书”是成文的记录;“诵”是口头传述的,“记录”和“传述”是我国丰富的典册史书论著。这种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延续至今,有的成为我国经典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元典”,其文化生命是鲜活的。

    二、宋文化是以时代为标志的时代文化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宋朝也形成了宋文化。宋朝的文化是中国历史中的丰盛时期,史学、理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硕果累累。
    史称中华民族为"汉"、"唐",是因为汉唐鼎盛。唐之后,在文化发展史上又一个高峰期,应当是宋朝。宋代在承传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华的"宋文化",以光华的精神文明彪炳史册。南宋朱熹曾说:"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近代学者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宋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的民族文化,是又一个标志性文化,已逐渐被认可、认同。
    历史无痕、历史有迹。宋文化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超过两百年的王朝有五个,东汉275年、唐代289年、明代276年、清代267年,宋代却长达319年(其中北宋167年、南宋152年),可知宋代在中国历史上之重要,是中华民族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朝代,而且形成了影响广大的宋文化、宋史文化学。可是学界对宋史宋文化的研究,与其他朝代的文化研究相比较却相对薄弱,缺乏力度,被认同认可的成果甚微。
    文追前古,心随时代。宋文化蕴含什么内容,宋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之中具有何等地位,宋文化有哪些标志性特征特色,有哪些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对文化作出了哪些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彪炳史册,当今研究宋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何在等等命题,是研究宋文化不能回避的课题。历史漫长、群星璀璨、内涵厚重、特质鲜明、影响广大的宋文化,涉及到众多领域和学科。
    宏观认知宋文化可知,宋文化是丰富而厚重的思想文化体系,宋文化厚重之丰富、之深邃首先要认知宋代宋学的产生、体系建构及其代表人物。鸟瞰长达319年的宋文化,其标志性的文化是宋史文化学;科学解读其内涵,不仅丰富厚重,而且体现多元的文化形态、精神义理、哲学思想。体现在宋朝的道学、理学、关学、新学、闽学、心学、词学、话本,以及永康学派、永嘉学派等,形成了宋文化的学术体系、文化思想体系,在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丰富了我国的社会史、经济史、科技史、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艺术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与学术价值。学习与综合学界长期研究取得的宝贵成果,梳理综述如下。
    历史进入宋代以后,汉唐儒学的这种旧传统出现了新的变革与创新。
因为宋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解决社会危机,缓和社会矛盾。佛、道对儒学的渗透,释道文化对儒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学养和内涵。宋代的科学技术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文化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有利于广大民众加入到知识的队伍之中。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出身贫寒,没有旧经学传统的束缚,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立新说,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创建新的文化形态。
    宋文化的创新,可分为三个时期:开创期、发展期、集成期。宋文化之宋学始创者是周敦颐,他对宋学的贡献是:以六经为本,合阴阳五行之说,出入释老,创新性地构制出《太极图说》,形成“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万物”的宇宙生成文化模式;并推导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的结论,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诚”为最高的道德伦理境界,显示出理学的伦理哲学趋向。另一位理学开创者是邵雍,他把天地万物抽象于象数演化的范畴,构造出一个包括自然和人类历史的世界图式,为后世理学思想中“天理”、“人欲”对立论做了文化思想的奠定。
宋文化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众多,堪称群星熣灿,代表人物还有张载和二程。张载发展了邵雍之学,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打通了“外王”与“内圣”之间的方便之门,也为格物致知的理学认识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二程把“天理”提升成为脱离物质载体的纯理念,为宋学确立了“理”之本体;为天理的理念,构建了宋学完整而严密的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的思想文化体系。
    宋文化之宋学集大成的代表人物是朱熹。朱熹可说是我国古代有影响的思想家。他创新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天理”思想,将之视为最高范畴,“理”的表现是“气”,“气”又派生出万物,这样,万物之中皆含有“理”。朱熹认为要认识世界,找回“天理”,可从分析万物介入,识其“气”性,终得其理”,这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朱熹将形而上之“理”视为掌控宇宙万物之本,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与宇宙秩序间的沟通,为伦理秩序的存在和永恒不变寻找到哲学依据。以此为基础,朱熹提出道德修养为人生根本,描绘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封建士大夫人生图景,导引了宋代及其以后儒士的内省性人生特征的发展之路径。
    南宋时期,程朱理学在宋文化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执政者肯定从二程到朱熹是孔孟道学的真正继承者,程朱理学成为继孔孟以降的正统思想和钦定的官方哲学。伴随程朱理学的影响增强,其继承者在政治上把持了仕途要津,他们因循守旧,反对革新,不许 “务自立说”,严重地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创新发展。理学自身也因缺乏创新而日渐僵化和衰微。
    宋文化之宋学的内容还体现在道学、理学、关学及新学的学理思想内容之中。
    宋文化宋学之道学。宋代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学界称为宋代道学,研究的重点是道、器、理、气等哲学概念,以儒家学派为基础,吸纳了释、道的思想理念,也有学者认为宋之道学与理学未能上升到学派的高度。
    宋文化宋学之理学。此学派的代表者是二程等理学人物,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二程的学说均以“理”或“道”作为学说的根基,主张“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 ,“有理则有气”。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浊气和恶性,皆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明天理”,物穷理,逐渐认识事物之理,认识有了,便能豁然通达。同时还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传扬道德伦理,倡导家庭如君臣的关系。程颐主张“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影响深广。
程颢与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重要创基者,誉称“二程”。他们讲学于洛阳,又称为“洛学”,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提出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开始了 “理”或“天理”作为哲学的重要范畴,作为社会等级制度与之相适应的、普世的社会道德规范,其理论具有体系化、系统化的特征。
    程颢、程颐创新的“天理”学说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到历代王朝的尊崇,并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
    宋文化学之关学。该学以张载(1020-1077)为主要代表,重要论著是《正蒙》、《西铭》,主张 “太虚即气”的本体论,认为“气”是宇宙的物质实体,宇宙充满“气”,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其认识论,属于二元论,肯定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人本无心,因物为心”,“感”和“心”均是认识活动。张载还把人之性分为先天的“天地之性”和后天的“气质之性”,这对宋学产生了影响。张载是关中郿县人,学界又称其为“关学”。
    宋文化学之新学。该学派以王安石(1021-1086)为代表人物,论著有《临川先生集》、《老子注》等,主张天地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五行,天所以命万物也”。“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也,是故谓之行”;还认为“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把“道”解释为物质运动的规律。还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可视而知,可听而思,自然之义也”。王安石在宋代实施变法,倡导变法,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历史观与世界观,因为王安石以儒家自居,崇尚孔子,详论仁义道德、理气性情与二程主张新异,被视为儒学的异端。因此,其主张和学说被称为“新学”,影响深刻而深远。     

     三、宋文化是内涵厚重丰富的多元文化。
    现当今,对宋史宋文化的研究已引起重视,观照宋史宋文化的研究,虽然已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在学界尚未取得认可认同的突破。现当代研究宋文化、研讨宋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具有可资借鉴的历史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当今,伴随我国文化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正在深度的融合,关于宋文化宋学的文化命题,既是一个实践课题,也具有行动研究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是一个超越宋史宋学本身的宏观文化命题。其理论研究成果或突破一定会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同时也会增强我们理论研究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历史是岁月和真理之光的见证”(古罗马·西塞罗),有的研究者把我国历史文化学从学科的层面概括为:先秦诸子之学、魏晋时代的玄学、宋明的道学、明清的理学。这样概括是否科学,可深入研究;其研究方法我是认同的,我认为,从学科的身位与高处研究历史文化,才能综合把握历史的精髓,从而形成对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认识。
    根据历史文化研究可知,宋文化从西汉到隋唐的千余年间,虽然受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论争的影响,仍然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拓展。形成了宋文化各种交叉重叠的学派文化。如影响深远的闽学学派、心学学派、永康学派、永嘉学派,及其重要代表人物朱熹、程颢与程颐、邵雍、周敦颐、陈亮、叶适、陆九渊、张载、王安石,以及其重要词人:晏殊、晏几道父子、范仲淹、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张元干、岳飞、张孝祥、辛弃疾、姜夔、吴文英、黄庭坚、陆游等等,可谓群星璀璨,他们的创作与风格形成了婉约派、豪放派、西昆体、江西诗派等等。倍受人们的喜爱,得到普世吟诵,许多名篇佳作是经典、是绝唱,深邃在人们的精神之中,还有影响深刻、深邃的宋代话本文学,均充分展示出了宋文化是精彩、经典的多元文化。

四、宋文化是各种学科交叉重叠的学科文化、学派文化
    整合众多研究者已取得的成果,宋文化学派的突出表现,作如下梳理和概述:
    宋文化之闽学学派。此学派也以朱熹(1130-1200)为代表,重要论著有《朱子遗书》、《朱子大全集》、《朱子语类》等等。朱熹整合了周敦颐的太极学说、二程的理气思想,构建了新的宇宙观。“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太极之理可整合为“总天地万物之理”,超越时空,生生不息;完美至善是“万善”的道德标准,成为一种新的道德修养论和认识论,强调“居敬”,无事时不为物欲所诱,有事时不忘道义;强调“穷理”,“格物致知”;认为“五常”、“三纲”均是理的“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还阐释尧舜实施的是天理而无人欲,是王道政治。汉唐行的是人欲,是霸道政治,提出要区别“人心”与“道心”,强调“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熹的哲学思想体系是系统的,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生活在福建,又称 “闽学”。
     宋文化之心学学派。学派以陆九渊(1139-1193)为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论著是《象山先生全集》。主张“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把一切外物看成新的幻影,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心”才是实体,此思想意识和比喻源自禅宗。因为强调“心”的功用,把宋代之儒家与禅宗之文化相结合,学界称其学派为“心学”。
    宋文化之永康学派。学派以陈亮(1143-1194)为代表,其哲学思想主张道、理均在事物之中,“夫道之在天下,何物而非道”。他的社会伦理观,提倡讲求实效的“事功之学”,“除天下之患,安天下之民”,“必使天下定于一而后已”。主张人要堂堂正正,做事要务实。陈亮是浙江永康人,学派称 “永康学派”。
    宋文化之永嘉学派。学派以叶适(1150-1223)为代表,主要论著有《叶适集》、《习学纪言》等。主张唯物哲学,“五行之物,遍满天下”,认识不能离开客观事物,“尽观而后之为之”,认为良匠必先“观众器”,良医比先“观众病”,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无考于器者,其道不化。论高而实违,是又不可也”,他和陈亮均强调功利,“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不能成为“虚语”。叶适是浙江永嘉人,学派称“永嘉学派”。
    以上学派之外,宋文化还鲜明而特殊的表现在宋文化之词学、宋文化之话本。宋文化之词学,我国文学史上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宋元话本、元曲、明清小说,均是历史时代的文学符号与文化标志,宋代是宋词繁荣兴盛的时期,宋词也成为宋代的文学标志。词学艺术,影响深远,普世珍爱,光华文苑。
宋代的话本与宋词相映同辉,是宋代的重要成就和文化标志。两宋都市的繁荣及“说话”,由始创到兴盛,使话本小说日臻成熟。
宋文化之宋词,是新体诗歌,是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我国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在文苑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时代文学之盛。
宋文化之话本,是宋代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人的底本,如《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五种》、《碾玉观音》、《错斩崔宁》、《杨思温燕山逢古人》等。话本代表一种特殊的叙事性体裁,包括讲唱艺人口头创作的记录整理本,同时也是傀儡戏、皮影戏艺术的底本,还包括按照讲唱艺术格式编写的通俗读物,应用范围广泛。小说家的话本多称作“小说”,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和风格,代表中国白话小说的发展的新阶段。话本的语言以白话为主,穿插诗词,作为新的文学体裁,故事情节完整,细节生动典型,艺术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幽默泼辣,富于表现力,在宋代为新兴的市民喜闻乐见。对通俗文学和戏剧、曲艺等产生深刻影响。明代冯梦龙根据宋元话本,及民间轶事传说加工、整理、创作了《古今小说》,其后凌濛初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三言二拍”彰显了我国小说发展的新水平,源于宋话本的影响,既奠定了小说文学的身位,也表明宋文化的“话本”堪称是我国小说的源头。鲁迅说:“这类作品,不但体裁不同,文章上也起了改革,用的是白话,所以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五、宋文化熠熠生辉在历史长河里、在中原沃土里,是中华名族文化出彩的、光彩的文化。
    精神守望宋文化,“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民族历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地基与根基,它上接民族文化的天气,下接民族文化的地气。
 “兴天地之利,莫大于兴学”。宋文化形成的宋文化学,是指教育学之学,也可认知为、解读为科学之学、国学之学。
    宋文化,达古今,传五洲,开拓了中国的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之路。宋文化熠熠生辉,释放光华。研究宋文化之学,可从学术、民间的视角,生动认识宋代宋学宋文化的人文精神美。
    宋文化的人文精神美,美在跨越时空的悠久历史文化价值。宋学的演变史、发展史蕴含了我们民族的文化、文明发展史。宋文化的发展,同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发展紧密相关。宋文化的演变史,也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把我国的历史时空照亮,如明灯明亮我国的历史天空。
宋文化的人文精神美,美在以文化之力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统一。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中,同文同德,同文同心;宋学是民族沟通的桥梁、联系的纽带,彼此学习、容纳、借鉴宋学之文化,在发展充实自己文化体量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
     宋文化的人文精神美,美在它蕴含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宋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宋文化的文明贡献,在历史上永放光辉。
     宋文化的人文精神美,美在其结构既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民族的文化特征,也表现了丰富的亲和力、穿透力。
     宋文化的人文精神美,美在它以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化和文明,让人们领略、享受和审美中华宋文化的艺术魅力。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和精神家园,就要聚精神文化之气,立文化精神之柱,让民族文化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民族文化是我们国家的身份,是我们民族的血脉,也是我们炎黄儿女的胎记,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蕴含着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通过对宋史宋学宋文化梳理,及经典文本的诠释,阐释宋文化蕴寓的历史和文明,可以引发人们对当今文化建设的思考。通过对宋文化的理论研讨,传承悠久而丰富的宋文化,感受其魅力,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通过研究宋史宋文化的人文精神,通过其科学的解读与诠释,深刻认知宋史宋文化的厚重内涵和精神文化价值,既要研究悠久的文化遗产及其经典,本真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面向历史,也要面向未来。让传承与创新交融,让传统与时尚交汇。
    传承薪火,继往开来。深入研究宋文化及其思想文化学派,让我们有一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大国、文明古国的激情,洋溢于襟怀,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宋史宋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张扬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力;让人们认知宋文化,从今天走向未来;让优秀的民族的宋文化更好地传承民族的人文精神,继往开来,锦绣其前程。
    “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隐者留其名。”宋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标志。它内涵深邃,博大精深,仍需广大研究者与专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切磋,深入而深度的研究宋文化,其研究仍面临诸多难题,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破解。促进其可持续研究与突破性研究,精神守望;让河南的,让中原的宋文化研究起到更好的史鉴作用与昭示。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当今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进入了历史的最好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更好的守望民族文化、珍贵宋文化,“让中原更出彩”,不断取得新经验,使之成为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和支撑,对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我们的义务、责任和担当。也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在视察河南时对我们的期盼。对于文化建设,习近平主席还提出:要“身入”“情入”“心入”,让文化“有筋骨,有品位,有深度”。宋文化,在其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成果,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保护好、呵护好、发展好、利用好、建设好,让它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中国文化之中的宋文化,在中国人、在中原人的生命里、血脉里,生长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命运土壤里,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之一,为我们的民众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而且成为世界文明华彩的篇章。
    文化之历史,历史之文化。宋文化如此多娇。我们可以骄傲自豪的说,宋文化是华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借 “互联网 远航”,一片冰心,保护好、呵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宋文化,它一定会让中华民族文化出彩。

关于本会|活动集锦|交流演出|服务民生|会员中心|联系我们

地址:郑州市管城区城东路94号华亿大厦14楼05号   电话:0371-63318666    15238033467   传真:0371-63318666
Copyright@ 2012 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 版权所有    www.hncc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1001920号 技术支持:瑞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