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热线
您的当前位置: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服务民生· 内容详细页
洛阳古城:一座千年古城的文化传承与民生追求
来源:河南中华文化促进会   编辑:admin   发布日间:2015-07-03   

洛阳古城:一座千年古城的文化传承与民生追求

 古城现状

 

文物现状:古迹遗存凋敝不堪 保护开发迫在眉睫

   与生活设施缺失并存的是,大量文物被破坏、侵蚀。

   “这里的每一平方米土地上都有故事,曹操点将台,存放关公首级的妥灵宫,武则天做礼拜的安国寺、狄仁杰办公的府邸……但这些都被周围不和谐的建筑淹没,还有的被占用、被侵蚀,几乎所有现存的文物景点都是危房。”说起这些,原居住在这里的张大爷感到遗憾。他说,一些居民从古城搬迁之后,不少文物贩子前来偷砖揭瓦,文物损毁日益严重。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古城留下的文化遗迹将越来越少!

   走进清代民居董家大院,古旧的木头大门斑斑驳驳,两个生锈铁环挂在上面,厚重破旧中显示着历史的沧桑。推门而入,迎面一株百年老藤葡萄树盘根错节,老藤下的三彩马提示来者--这里是洛阳。

   走进第二出院落,一个变异的四合院呈现于眼前。之所以“变异”,是因为一些人家在老房子的一侧又加盖了许多简易房,简易房及堆放的杂物遮盖了院子的旧貌,东西两侧砖木结构的两层绣楼,主体部分已倒塌,透过硕大的裂缝可以看到旧时砖花镶嵌的痕迹。

   古城骄傲地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府文庙和安国寺、河南府城隍庙、文峰塔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些文物遗址要么被周边杂乱无章的建筑掩盖,要么被占用、被侵蚀,杂草丛生;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大院多为居民占用,大量新建、翻建的建筑分化着院落格局,建筑形态已被破坏;几十处具有文物价值的明清建筑,更是散落在破败的民居之中,有的已是残垣断壁,危在旦夕。一名外地游客感叹:“老城街区内的私家大院经年失修,就连最具代表性的文峰塔,三面都被破旧建筑包围,想给文峰塔照个全身照的地方都找不到。”

   历史悠久的洛阳老城,留下了四海闻名的文化古迹,也留下了成片连街的破烂瓦房、大杂院,“登高远眺,只见棚户不见古城。”居民并未切实享受到身居古城的优越性和地缘优势带来的发展机遇。这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明珠蒙垢,难以向世人展现其耀眼的光辉。

  规划方案:遵循历史原真性 传承帝都文化脉络

   “老城区是洛阳在多个历史时期城址叠加的区域,是洛阳城市文化传承至今的核心载体,但现在却成为市区面积最大、条件最差的棚户区,古城保护与整治刻不容缓。”洛阳市老城区主要负责人说。“乐居生活”和“文化传承”成了老城区居民最大的愿望。

   2010年,以老城东南隅、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体的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被提上议事日程。经过3年修改和完善,古城保护和整治的相关规划已获得国家级专家委员会和省住建厅评审通过。

   根据规划,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占地面积1360亩,以“一环、两轴、三片、八节点”为总体布局,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经济发展带,使其成为既具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气息和浓郁特色的城市新地标。

   “一环”:即城墙遗址-城河文化公园。在清理整治城墙遗址,恢复东、南城门,梳理城河景观的基础上形成环城文化公园,使其成为展示宋金到明清时期洛阳老城历史文化的地标。

   “两轴”:即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形成的传统文化轴与休闲商业文化轴,在强化传统商业文化功能的同时突出老城自隋唐以来的历史文脉,形成开放性的带状博物馆群。

   “三片”:即以文庙-鼓楼-妥灵宫-玉虚观建筑群及遗址公园为中心,形成以儒学思想、祭祀文化、地方文艺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片区;以城隍庙-西大街传统商业群落-公园巷民国建筑群为中心,形成以民俗展示、商业文化和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的传统商业片区;以安国寺-察院建筑群为中心,形成反映佛教及官学传统的文化片区。

   “八节点”:即丽景门民俗文化节点、西南角楼-工业遗产节点、安国寺-南门公园节点、文峰塔文化景观公园节点、柳林街民俗博物馆群节点、东门历史公园节点、唐宣仁门遗址公园-十字街广场节点、北宋衙署花园遗址公园节点。

   老城区主要负责人坦言,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将严格遵循历史原真性原则,对古城进行全面细致的抢救性保护,保持古街区风貌的完整性。同时,全面更新基础设施,优化布局结构,使之成为既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又有现代气息和浓郁特色的洛阳城市地标,展现给市民和游客一座千年帝都的“现实之城”。

 文物现状:古迹遗存凋敝不堪 保护开发迫在眉睫

   与生活设施缺失并存的是,大量文物被破坏、侵蚀。

   “这里的每一平方米土地上都有故事,曹操点将台,存放关公首级的妥灵宫,武则天做礼拜的安国寺、狄仁杰办公的府邸……但这些都被周围不和谐的建筑淹没,还有的被占用、被侵蚀,几乎所有现存的文物景点都是危房。”说起这些,原居住在这里的张大爷感到遗憾。他说,一些居民从古城搬迁之后,不少文物贩子前来偷砖揭瓦,文物损毁日益严重。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古城留下的文化遗迹将越来越少!

   走进清代民居董家大院,古旧的木头大门斑斑驳驳,两个生锈铁环挂在上面,厚重破旧中显示着历史的沧桑。推门而入,迎面一株百年老藤葡萄树盘根错节,老藤下的三彩马提示来者--这里是洛阳。

   走进第二出院落,一个变异的四合院呈现于眼前。之所以“变异”,是因为一些人家在老房子的一侧又加盖了许多简易房,简易房及堆放的杂物遮盖了院子的旧貌,东西两侧砖木结构的两层绣楼,主体部分已倒塌,透过硕大的裂缝可以看到旧时砖花镶嵌的痕迹。

   古城骄傲地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府文庙和安国寺、河南府城隍庙、文峰塔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些文物遗址要么被周边杂乱无章的建筑掩盖,要么被占用、被侵蚀,杂草丛生;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大院多为居民占用,大量新建、翻建的建筑分化着院落格局,建筑形态已被破坏;几十处具有文物价值的明清建筑,更是散落在破败的民居之中,有的已是残垣断壁,危在旦夕。一名外地游客感叹:“老城街区内的私家大院经年失修,就连最具代表性的文峰塔,三面都被破旧建筑包围,想给文峰塔照个全身照的地方都找不到。”

   历史悠久的洛阳老城,留下了四海闻名的文化古迹,也留下了成片连街的破烂瓦房、大杂院,“登高远眺,只见棚户不见古城。”居民并未切实享受到身居古城的优越性和地缘优势带来的发展机遇。这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明珠蒙垢,难以向世人展现其耀眼的光辉。

  规划方案:遵循历史原真性 传承帝都文化脉络

   “老城区是洛阳在多个历史时期城址叠加的区域,是洛阳城市文化传承至今的核心载体,但现在却成为市区面积最大、条件最差的棚户区,古城保护与整治刻不容缓。”洛阳市老城区主要负责人说。“乐居生活”和“文化传承”成了老城区居民最大的愿望。

   2010年,以老城东南隅、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体的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被提上议事日程。经过3年修改和完善,古城保护和整治的相关规划已获得国家级专家委员会和省住建厅评审通过。

   根据规划,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占地面积1360亩,以“一环、两轴、三片、八节点”为总体布局,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经济发展带,使其成为既具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气息和浓郁特色的城市新地标。

   “一环”:即城墙遗址-城河文化公园。在清理整治城墙遗址,恢复东、南城门,梳理城河景观的基础上形成环城文化公园,使其成为展示宋金到明清时期洛阳老城历史文化的地标。

   “两轴”:即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形成的传统文化轴与休闲商业文化轴,在强化传统商业文化功能的同时突出老城自隋唐以来的历史文脉,形成开放性的带状博物馆群。

   “三片”:即以文庙-鼓楼-妥灵宫-玉虚观建筑群及遗址公园为中心,形成以儒学思想、祭祀文化、地方文艺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片区;以城隍庙-西大街传统商业群落-公园巷民国建筑群为中心,形成以民俗展示、商业文化和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的传统商业片区;以安国寺-察院建筑群为中心,形成反映佛教及官学传统的文化片区。

   “八节点”:即丽景门民俗文化节点、西南角楼-工业遗产节点、安国寺-南门公园节点、文峰塔文化景观公园节点、柳林街民俗博物馆群节点、东门历史公园节点、唐宣仁门遗址公园-十字街广场节点、北宋衙署花园遗址公园节点。

   老城区主要负责人坦言,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将严格遵循历史原真性原则,对古城进行全面细致的抢救性保护,保持古街区风貌的完整性。同时,全面更新基础设施,优化布局结构,使之成为既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又有现代气息和浓郁特色的洛阳城市地标,展现给市民和游客一座千年帝都的“现实之城”。

民生改善:求实用情惠民优先 实现群众“乐居”渴望

   在古城区域,“拆迁拆迁,一步登天”的俚语乡音,表达着他们对“乐居”的强烈渴望。

   “古城保护与整治,重点在民生,核心在为民。”老城区古改办主任王延生说,项目规划区1360亩范围内,涉及居民9000余户2万多人。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最大规模的古城保护与整治工程的核心与关键。

   在群众最为关心的搬迁安置方面,老城区用足用活政策上限,确保群众合法利益不受损失。补偿安置方案办法公平、标准合理、立足于求实用情、惠民优先。

   “听说有搬迁规划的时候,我们就盼望着能早点落实,然后置换房子或者用赔偿款买一套新房都可以,让婆婆晚年也享享清福。”居住在西大街的郭女士,今年69岁,平常要照顾年过九旬的婆婆。她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充满期待。

   为让群众吃透政策,工作人员利用流动宣传车把相关信息传达到各家各户,并注册微信公共平台,开通QQ群,随时和居民互动;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各种顾虑和难题;丈量工作坚持用数字说话,绝不含糊,不搞特殊。

   考虑到居民对古城的深厚感情,老城区以安置好群众为根本立足点,将全区最好的临河地段作为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的安置用地,就近安置被征迁居民。在配套设施上,安置社区内暖气、燃气、地下停车场、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周边交通十分便利。

   如今,古城居民周丽用补偿款,购置的新房,一家其乐融融。用她的话说,今天幸福生活就是“搬出来的”

   10岁那年,周丽跟随母亲离开东北老家,千里迢迢来洛与父亲团聚,并定居下来。那次搬迁,是为了支援洛阳的工业建设。周丽在洛阳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后来成了老城人……

   去年9月,周丽和家人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老城的旧房,在瀍河边上置办一套三居室安顿下来。这次搬迁,是为了支持古城整治与保护。光阴似箭。在搬入新房的一年多时间里,周丽的儿子结婚、孙女降生,一家人其乐融融……

   “过去搬是国家建设需要,现在搬是古城整治需要。哪有小利益不服从大利益的!”周丽快人快语,骨子里透着东北人的直爽和干练。在周丽看来,搬迁不是坏事,“这次搬迁政策好,补偿很到位,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阳光透过窗子,暖暖地洒在新房的地板上,洒在客厅摆满水果的果盘上,也洒在周丽幸福的脸上。坐在软软的沙发上,对比今昔,周丽忍不住抹眼泪……

  古城提升:大师策划保护先行 讲述帝都传奇故事

   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是洛阳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也是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文化示范区的独特资源。

   翻开古城项目顾问名单,文保和建筑领域的大师汇聚如云,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畅、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绍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何玉如……如今,专家顾问团的建筑大师们已经陆续召开多次专家评审会,齐聚一堂为行进中的古城项目把脉问诊。

   为了防止整治带来的二次破坏。征迁伊始,洛阳市除了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国家文物法》相关规定严格保护,还专门组织人员对项目区进行细致的摸底调查,将现存文物、74个民宅在内的300余处基地面积约7100平方米的老建筑一一明确、登记造册;已征收历史建筑分5级实施挂牌管理,注明建筑名称、保护等级、责任单位、责任人,并成立20余人队伍专人看管、巡逻。

   在正在紧张施工的项目一期201亩核心区工地,记者看到已经拆迁完毕的废墟之上,唯有古树、老宅、断壁残墙被完整保存,格外显眼。“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将突出对文化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古城的街巷、古树、历史建筑等细微之处,也将被重点考虑。”王延生告诉记者,“古城保护与整治将遵循历史原真性,整个城市的风貌、韵味、尺度、肌理,都被原封不动的传承下来,打造一座充分展现千年古都历史文化的‘现实之城’。”

   目前,历时3年规划,投资额达85亿元的洛阳古城整治与保护项目一期工程已于去年10月动工建设,计划今年10月竣工。届时,洛阳老城将再现古色古香的千年风韵,最大限度实现“民生改善与资源保护深度融合,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共同繁荣,文化福祉融入百姓家园”,让老城居民真正享受古城保护与整治带来的民生改善和地缘优势形成的发展机遇。

   古城是洛阳的传统商贸区,自古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而今,随着保护与整治释放的“历史传承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共同繁荣,文化福祉融入百姓家园”的巨大红利,一个文化厚重、民居和谐的“新古城”将破茧重生,继续讲述这座帝都圣城的传奇故事……(丁哲)

关于本会|活动集锦|交流演出|服务民生|会员中心|联系我们

地址:郑州市管城区城东路94号华亿大厦14楼05号   电话:0371-63318666    15238033467   传真:0371-63318666
Copyright@ 2012 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 版权所有    www.hncc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1001920号 技术支持:瑞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