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热线
您的当前位置: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内容详细页
学习《四书五经语录》试读本粗浅体会
来源: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   编辑:admin   发布日间:2013-05-17   

 学习《四书五经语录》试读本粗浅体会

       本网讯   最近以来,省文促会组织驻会全体人员认真反复拜读了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编撰的《四书五经》试读本。大家在学习后感到,该书编者精心摘录《四书五经》中的200条,编成富有中国特色的“语录”体,附加出简明提要和注解,言简意赅,的确便于读者阅读、携带、记诵和引述。无疑这对于帮助和提高各级党政干部提升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知识,提高党政干部的执政水平,引导大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等方面,不失为中华文化的典籍读本。该书让读者,特别是各级党政干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管窥蠡测”的同时,更加深入揣摩思考理解其中的道理,即微言大义,能收到经世致用之效。
     《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与四大名著一样闻名于世。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举入仕必读的教科书,而且还被西方学者誉为世界四大思想宝库之一。《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它教会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少走弯路,它不只是论理的,更是生活的。      
       学习《四书五经》中的《论语》,后世曾流传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它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古人修身立德、干净干事的孜孜教悔警示于世人,哲学思想仍对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和极强借鉴意义。     
对于道德修养,《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自古而今,感动着人们。《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大学》讲诚意正心,方能修齐治平;孟子则说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不管先天之性有多么美善,面对后天必有的习气污染,都得尽心存养。“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在《尽心》一语中的,要禁绝一切欲望是不可能的,但适度减损人与生俱来的欲望,势在必行,而这也是一切修养人性的不二法门。
    《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讲出了《大学》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让高尚的品德得以传扬和彰显。儒家论的是德,以礼治理天下,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世界。所以大学的开篇是让人向往美好的品德,让大家都学习美德。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 
    《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句话被世人广为流传,清华大学更是以此引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都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们。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要人们效法天地,在学、行各方面不断去努力。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源于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古代不少学者,能深刻体认这种精神并自觉加以践履,如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有一次在河边对学生们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激励他们效法自然,珍惜时光,努力进取。
    古文小小的字句(微言)所蕴含的大义,是需要一层层的去剥它,下工夫去体证它。《礼记》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石在古代是一种很珍贵的宝石,古人认为它具有五种类似于君子的美德,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它像仁一样温和润泽,像勇一样不屈不挠,像智一样有条有理,像信一样表里如一,像义一样有棱角却不伤害人。因此,玉常被用来制作贵重的器物和装饰品。在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就是描绘对玉石的加工程序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切磋”、“琢磨”就出典于此。古人还经常引用这诗句来比拟人们对自身的道德修养,例如,《诗经》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说君子做学问应该像磨骨角一般一点一点地切、磋,以精益求精。修身应像治玉一般一点一点地琢、磨,去掉瑕疵的部分,也是已精而益求其精的意思。
    《论语·学而篇》引用了《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人生的哲理莫过于此。当你感觉自己悟到一个道理的时候,其实,别人在更高的层面,可能悟到更深的道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相对于“贫而乐,富而好礼”,从境界上着实差了一个档次。这种境界的提升,确实需要人们不断地去领悟,就像骨、角、象牙、玉石一样,不断地进行切磋琢磨,让思想不断地升华,达到至高境界。一个人的思想、技能、处理问题的策略,永远没有最完善的时候。有时,我们觉得我们的思想到位了,我们的技能完善了,我们处理问题的对策很完美了,其实我们过去一段时间,总会发现那还是存在很多的疏漏。这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思维,需要不断地磨炼。从这个角度说,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谦虚,都要尊重别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来补充自己的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兼听完善自己的决策。切莫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听不进善言,结果是败绩连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的一生,从思想上,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经过岁月、沧桑地不断磨炼,思想越来越成熟,直到四十岁之后,人们的这种思想感悟才会快速地升华成处世哲学。切磋琢磨人的思想,就像切磋琢磨玉石一样,日子越久,光芒就会越亮。
     一个新型的社会,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的确,近一个世纪以来,以“四书”、“五经”为主干的传统文化中修身处事的铮铮箴言,早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和血液中,因此,此次精编的《四书五经语录》让大家学习,不失为一本优秀的传统文化读本。对于提升人文素质、该书修身、从政立德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于本会|活动集锦|交流演出|服务民生|会员中心|联系我们

地址:郑州市管城区城东路94号华亿大厦14楼05号   电话:0371-63318666    15238033467   传真:0371-63318666
Copyright@ 2012 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 版权所有    www.hncc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1001920号 技术支持:瑞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