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热线
您的当前位置: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会员中心·内容详细页
河南理工大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寻根焦作文化
来源:河南中华文化促进会   编辑:冰凌紫雪   发布日间:2012-07-29   

     为了解焦作沁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况,追寻地区发展历史,近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学院“搭建文化平台,唱响中原经济新篇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整装出发,前往沁阳寻访当地民间文化非物质遗产。

  刚进沁阳,在司机师傅的指引下,实践队员们深入农村,对焦作的唢呐艺术、郑王词曲、高抬火轿等民间艺术进行了解。

  经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后,队员们了解到,沁阳市举行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唢呐演奏、怀梆戏曲、高抬火轿等系列节目是其不可缺少的节目。截止目前为止,沁阳市共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4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有5名民间艺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为进一步了解沁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况,实践队员在经过苦苦寻觅后找到了唢呐艺术。一位博学多才的艺人告诉队员,沁阳唢呐有着传奇的历史,唢呐艺术在沁阳历史悠久,“乐圣”朱载堉就是古代唢呐的领班人,每年农历九月廿三这一天,各地的唢呐吹打班都要在此聚会比赛。由于文化的积淀,沁阳一带曾自发地兴起了许多“吹打班”,如:明末清初时“同乐会”、“贾家班”,清末民初时的“毛旦班”(张大发)、“麻金班”(贺金龙)、“老马班”(马银河)等,都很有影响力,非常受群众欢迎。在民间无论办红白事、寺院开光、生日祝寿、商家庆典,都要吹上一段儿。所以当地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嫁闺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要热闹,吹唢呐,后边抬着大花轿”;“花轿落地放鞭炮,亲朋好友都来到”等民谣流传下来,也为唢呐艺术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机会。

  沁阳民俗文化深厚,如何发掘、保护焦作的非物质文化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到生存的空间不只是当地老艺人的事情,国家相关文化部门应该不断挖掘,为我国灿烂多样的文化添彩。经过此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寻,队员们接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强化了队员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承民间文化艺术,构建文化平台,使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摘自中原网资讯频道

关于本会|活动集锦|交流演出|服务民生|会员中心|联系我们

地址:郑州市管城区城东路94号华亿大厦14楼05号   电话:0371-63318666    15238033467   传真:0371-63318666
Copyright@ 2012 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 版权所有    www.hncc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1001920号 技术支持:瑞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