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热线
您的当前位置: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典籍· 内容详细页
消失?转型?坚守?民营戏校路在何方?
来源:河南中华文化促进会   编辑:admin   发布日间:2013-05-17   

 消失?转型?坚守?民营戏校路在何方?

 

 

       近日,中国戏曲学院等艺术高等院校戏曲表演专业招生遇冷的消息引起了文艺界和媒体的关注。
       戏曲是河南的文化名片之一,以前不仅有省级的河南省戏曲学校,各地市也都有自己的戏校,还有不少民营戏校。
       但现在,河南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出现了戏曲后继乏人的现象。近年来,河南的公办艺术学校招收戏曲专业学生的已经为数不多。很多民营戏曲学校要么停办要么转型,勉强坚守的也是步履维艰。
 
[无奈中的消失] 很多戏校停办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河南出现了一些艺术水平相当不错的民营戏曲学校,而现在这些学校中的大多数都在无奈中停办了。
        戏曲评论家程林远和其夫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谷秀荣2000年创办了郑州新世纪艺术专修学校。程林远说,办学校自始至终都感到压力很大,虽然是自掏腰包,但看着孩子们成才,所有的累与苦都化成了高兴,觉得心血没有白费。学校刚开始时是一个典型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无文凭、无学历、无指标,2004年与河南省艺术学校合作办校,毕业颁发省艺校中专文凭。学校最多时有300多人,也出了一批人才。还办起了一个实验性质的艺术团,校团合一,有教学有实践,曾多次到北京和在郑州演出,影响很大。2009年,学校在无奈中停办了,一是我们两个年龄大了,办学太累,更主要的是郑州发展很快,校址多次搬迁,没有固定的地方,也就无法上水平上规模。爱戏的人不少,也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学,办个培训班可能生源不错,培训班主要教唱,见效快,但规模招生、专业教育就不行了,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无奈中的转型] 戏校变成“幼儿园”
 
      曾长期担任郑州市豫剧院院长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接受媒体采访时频频叹气。她认为,民营戏校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解决戏曲人才缺乏的问题还得靠国家。
      2000年前后,虎美玲创办了河南虎美玲艺术学校,学生最多时有300多人,培养出了不少戏曲人才,但是后来因为生源问题,学校无奈地转向了学前艺术教育。虎美玲告诉记者,现在学校主要教五六岁的小孩子,学校名称没改,但大点的学生在慢慢减少,学校逐步转变为艺术幼儿园性质了,目前学生有将近400人,生源很好。
        虎美玲说:戏曲不景气,戏校更不景气,省内已经没有几所艺术学校办戏曲专业了。郑州这么一个大城市,已经没有专业的戏曲学校了。培养戏曲演员必须从十一二岁开始系统训练,戏曲演员培养难,看着是个苗子,忙活几年最后不一定成才。学校不出学生,剧团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我经常说,戏曲教育是难啃的骨头,也是没有肉的骨头。让民营戏校来啃这块骨头,困难可想而知。戏曲教育还得国家来弄,当成艺术学校的硬指标来完成。
       春晚小童星邓鸣贺虽然是河北人,但却是在河南省淮阳县赵玲艺术学校崭露头角的。赵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1998年开始在学校业余时间教学生学唱戏,后来开始办戏曲培训班,条件很艰苦。现在学校慢慢扩大,发展成为一个集幼儿园、小学为一体的全日制寄宿学校,中间还曾办过一段初中。目前在校学生有1000多人,学习戏曲的有将近200人。
       和虎美玲艺术学校一样,赵玲艺术学校也是以招低幼年龄学生为主,而且成绩斐然,出了像黄智慧、孔莹、邓鸣贺等小童星。当地政府很重视这个民营学校,还派去了一些公办老师。
       赵玲说,现在学校不缺生源,收费也比较低,全国各地的都来。发愁的是学校面积不够大,硬件上不去,学生吃饭、锻炼都得分拨进行。
 
[无奈中的坚守] 办个戏校太艰辛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提到民营戏校,大家一致认为,王希玲艺术学校是其中的佼佼者。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希玲说,作为一名老文艺工作者,自己从事传统艺术工作已50多年。上世纪90年代初期,王希玲看到演出市场萎缩,戏曲人才断档,剧团陷入困境,内心十分忧虑,担心戏曲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跌入低谷。1998年她拿出了全家的积蓄,创办了河南省王希玲艺术学校。办校15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充实到了河南省及全国各专业文艺团体中,另有一部分考入了国家高等艺术学府。
        提到办学的艰辛,王希玲也是一肚子的苦水:学校是非营利性单位,大部分孩子来自农村家庭,承担不了太多的学费。河南省物价局核定学校的收费标准为每生每年6600元,但为了不给学生家庭增加负担,学校毅然将收费压到了4000元的最低水平,这只是社会上普通民办幼儿园收费的三分之一,是知名幼儿园的十分之一。民办学校没有国家的经费支持,减免学费带来的困境只能内部消化。目前学校教师每月的平均工资只有1600元,留不住人才,文化基础老师每年都要重新换一遍。
      王希玲说:为了保存传统戏曲教育的阵地,我把全家女儿、儿子的住房都抵押给了银行,至今每月要偿还银行4万余元贷款利息。学校经费不足,要靠我在外面演出贴补一些费用。排练厅年久失修,每到刮风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看到孩子们老师们受罪,我心里实在不是个滋味……
 
[无奈中的呼吁]别遗忘民营戏校
 
       王希玲说,戏曲的不景气导致了生源的萎缩,戏曲后备力量的培养迫切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多年来,民营戏校一直都是被遗忘的角落。看到自己苦心经营了15年的艺校陷入困境,她深感无能为力,束手无策。作为一个在文艺战线工作了50多年的老艺术工作者,在此向有关部门呼吁:希望有关部门派人到民营戏校进行深入调研,给民办戏曲教育一些政策上的支持。
       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说:现在戏曲后备人才缺乏是普遍现象。以前除了省戏校,18个地市基本都有戏校,后来多数改为艺术学校,目前招戏曲专业学生的已经没几个了。民营戏校尤其是王希玲艺术学校,出了不少人才,省直的几个院团都有他们的毕业生。戏剧家协会每年举办的小梅花奖大赛,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的小擂主、小选手主要都是来自民营艺术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戏曲人才的培养,要给予政策的支持和具体的扶持,调动民营艺术学校培养戏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张体义)
关于本会|活动集锦|交流演出|服务民生|会员中心|联系我们

地址:郑州市管城区城东路94号华亿大厦14楼05号   电话:0371-63318666    15238033467   传真:0371-63318666
Copyright@ 2012 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 版权所有    www.hncc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1001920号 技术支持:瑞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