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热线
您的当前位置: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典籍· 内容详细页
生长根的土地----范文章
来源:河南中华文化促进会   编辑:admin   发布日间:2012-08-13   

现在同许多年轻人谈起故乡的概念,不少人的回答简直让人吃惊,原来祖祖辈辈生息的地方,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我们这一代人,故乡却是无论如何也抹之不去的记忆。随着时间无情的推移和生存空间的恣意扩展,对故乡的记忆愈加清晰,清晰得在梦境里比在现实中还要逼真。
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原人,出生在南阳盆地的一个古老的村庄。发源于伏牛山的白河从它的一侧流过,是在村头,也是在岸边,生长着一棵古老的柳树,老得村里的人谁也不知道它的年岁。柳树下,是村里的老人谈天说地的场所,论起三皇五帝来一直能到月上三竿;那里也是孩子们的乐园,玩疯了的时候,任凭家长叫三遍也不回家吃饭。那时候,白河还没有上游的水库,河水丰盈,时有点点白帆和排排木筏驶过。在我的记忆里,它曾经是故乡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然而,也正是因为上游没有水库拦洪,白河时常泛滥。记得有一年夏天,一连下了几天暴雨,河水陡然上涨,河槽骤然加宽,一夜之间,把大柳树冲倒了。待到洪水过后,我看见,大柳树的根裸露在阳光下,泥土被洪水冲刷得干干净净,须根无奈地叹息着,侧根大都被折断,唯有那主根,仍然顽强的扎在大地深处,维系着大柳树的生命,固守在生它长它的那方土地上。记得那一刻,我流泪了,但童年的我还没有学会表达那时心情的语言。直到长大成人,我才从艾青诗句里找到当时流泪的原因:“为什么我的双眼里常含泪花,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乡亲们赶着牛车拉来了泥土,填平了被河水冲刷的大坑,扶植了大柳树。大柳树逃过了一劫,继续顽强地生长着。然而,他却没有躲过另一劫,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它成了“大跃进”的牺牲品。我清楚得记得,因为它长得又粗又壮,砍它的时候,用的不是斧子,而是明晃晃的铡刀!那一刻,我却没有流泪,因为我知道砍去的只是大柳树的躯干和枝叶,它的根还在。只要有根在,它就不会死亡,不会灭绝。果然,第二年就从它的根部发出了嫩嫩的枝芽。
只要有根在,在生长根的土地上,就会有生命的延续。这一点,我在参观轩辕黄帝故里时深切地感受到了。黄帝故里人用心良苦,特意在轩辕之丘展览馆的大厅里,展示出一个巨大的树根。记得那天我一看到那个树根,心就被无形地攫住了。那密密麻麻的须根编织成一个巨大的网,仿佛能网住整个神州大地。我在那个树根前沉默良久,想到了许许多多,面前依稀出现了一条历史的长河,从原始洪荒的涓涓小溪到今天文明时代的澎湃江流……也就在那个时候,我的脑海里蓦地闪现出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张宇先生给我讲过的一个故事:一次,作家们在京城聚会,他们突然问河南作家乔典运先生,中原人和别处人有什么不同?乔典运没有回答他们一再追问到底啥叫中原人,乔典运终于开了口:“这么说吧,一句话,中原人就是咱中国人的妈。”一语既出,一下子把大家都惊呆了。我采访过乔典运,知道他的诙谐幽默之所以语出惊人,在于他的深刻与犀利。接着,张宇也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中原人就像一个最初的怀春少女,先变成一个多情博爱的少妇,再变成一个无私奉献的老妈妈一样,等着她养育过无数的儿女们,也就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最后只留一口气微笑着枯坐在家门前,永远地等待着儿女们来看望她。但是,儿女们自有儿女们的生活,慢慢地就把她忘却了。
 这些年来,关于地域文明的研究如开了闸的洪水一样汹涌不止。这原是一种好现象。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国的版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历史上,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荣耀,各个地域都有各自的辉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认真探究并继承的。但在探究和继承的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狭隘和偏见,比如现在出现的争“名人”之风。诸如老子的鹿邑与涡阳之争、诸葛亮的南阳与襄阳之争、韩愈的孟州与昌黎之争、白居易的新郑与下邽之争,还有庄子、孔子、花木兰、貂蝉、杨玉环的祖籍之争等等。各地都以自己在历史上出了多少个名人而自足、自傲,并常常以此为谈资,落得个精神胜利。孰不知,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为了鲁迅笔下那个“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了。历史是由无数个现实串连起来的,而现实是真实的,因此历史也应该是真实的,任何对历史的粉饰和篡改都是犯罪。从中华民族整个历史来看,各地域、各民族的发展都对中国历史有过贡献。我们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各个民族、各个地域共同创造的。远古时期,我国夏、商、周三个主要的文明时代,它们的王朝的中心都是中原地区。因此,中华民族真正跨进文明的门槛,是在有灿烂文明基础的中原地区;率先跨进文明大门的人,首先是中原人。历史和文化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非但不能分开,而且结合得又是如此天衣无缝:历史是文化的一种凝聚,而文化本身又是历史的积淀。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只缘它植根于大中原这片沃土。
然而,当我把审视中国文化的目光聚焦于中原以来,感到我的每一次呼吸都是那么的深沉。中原的历史实在是太厚重了,厚重得一旦背起它就喘不过气来。不知有多少次了,我都想过要放弃这个写作计划,但出于对中原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恋,也处于对哺育我的这片土地的反哺之情,才使我最终坚定了信念,不揣浅陋,力不从心地坚持了下来。应该说,这只是一个开端,只要有对中原的那份爱在,那份情在,我还会写下去的。
就在这本书即将付梓的时候,我特意回了趟故乡,看望那棵久违的大柳树。如今,它已长高了,长大了,犹如我记忆中的它的父辈模样。我想,在今后的岁月里,只要大柳树在,哪怕只有它的根在,我都不会模糊对故乡那刻骨铭心的记忆。

关于本会|活动集锦|交流演出|服务民生|会员中心|联系我们

地址:郑州市管城区城东路94号华亿大厦14楼05号   电话:0371-63318666    15238033467   传真:0371-63318666
Copyright@ 2012 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 版权所有    www.hncc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1001920号 技术支持:瑞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