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客服热线
您的当前位置: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典籍· 内容详细页
从汉唐经学到四书学的转变——宋学对儒学复兴的贡献
来源: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   编辑:admin   发布日间:2013-12-26   

从汉唐经学到四书学的转变——宋学对儒学复兴的贡献

台湾著名学者朱高正在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宋学就是宋朝文学,有时称新儒学,有时称道学,有时称理学。中国人有时候会说:你讲不讲道理,也就是说你讲不讲理学,你讲不讲道学。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现代化的影响最大,就是通过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伏尔泰。他讲,你这个旧王朝到底讲不讲理。他发现,他到英国去考察的时候,英国为什么会有牛顿物理学,就是把人的理性运用到对自然因果关系的阐述上。他说,中国没有教会,怎么会有那么典雅的礼服、规章制度呢?那是因为中国从孔子开始,就教导人民要懂礼、要讲理。西方的理性主义就根源于我们的理学,只不过他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问题罢了。启蒙运动的那些思想家很惊讶于中国没有教会、没有基督,还能建立这么优秀、典雅的文明。西方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罢黜论》中说明,佛罗伦萨没有天主教会的支持,也可以把地方管理好。

  我们今天讲宋学,其实就是在讲理学,就是在讲道学,就是在讲新儒学。我们理学最可贵的就是你到底讲不讲道理啊!这个道就是天地大道。用朱熹的话就是太极即道。

  我从来不认为宋朝是积弱的朝代。南宋时期,全世界最凶猛的就是蒙古的铁骑。蒙古从公元1234年消灭金国之后,花了整整45年的时间才消灭南宋。蒙古当时是东边到海,西边打到莫斯科。但是蒙古要灭掉南宋还要花费整整45年,这说明当时南宋一点都不弱。

  所以说,野蛮打败文明,在历史上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但是,什么叫文明?能发扬人性的光辉,叫做文明。凭借蛮力,那叫野蛮。孟子讲,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羞辱之心,非人也。人跟动物的区别,就差了那么一点点。我们儒学最可贵的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就是五行之秀,是万物之灵,就要把这些跟兽性不一样的人性的善性不断地去扩充,扩充到极致就可以跟天地并身而立。其实,汉唐经学从东汉末年已经搞得支离破碎了。要不是宋学的复兴,中国差一点点就变成佛教国家了。可见,宋学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何其的重要。宋学的贤圣应该要从唐朝的韩愈、李敖说起。韩愈是拜佛的,他的《论佛骨表》,提倡文以载道,韩愈特别推崇孟子的地位,如果没有韩愈,孟子的地位不可能抬到那么高。到了宋朝初年,宋朝全部都是易学大家。王安石、胡恩等都是易学大家。就是有这些人,包括范仲淹,都很重视中庸。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大量运用儒家的经典,包括《大学》、《中庸》,依流传道教界的太极图写了《太极图说》。这本书从那时候开始就变成儒家的经典,也成东亚文明,包括朝鲜、日本、越南在内基本的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所以,宋学有这么大的成就,我觉得很重要。宋太祖赵匡胤曾立下三句誓言:一、不杀后周皇帝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提意见的人;三、不加农田之赋。其实,新儒学就是站在孔孟思想的基础上,突显《易传》、《大学》、《中庸》,来弥补佛教、道家大谈今世来世的问题,帮助吸收佛道两家的长处。

  1919年、1966年是传统文化的大灾难。传统文化不是不能批评,但是不能全盘否定。一定要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拿出来加以继承。我常常讲,我不鼓励大家去读马克思主义,因为你又不懂德文,你读那有什么用,你只要把马列的精华拿过来就可以。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宝贝,一定要在中华传统文化里面找到现代化的元素加以继承和发扬,那样中华传统文化才能走向伟大复兴。

  我讲两件事情,帮我宣传一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本陆宝千写的《清代思想史》,陆宝千在其中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明朝末年会搞的分崩离析?为什么清朝出现康雍乾百年盛世?就是因为康熙从8岁开始就接受朱子学的熏陶,他一辈子用人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基本上都遵守朱子学,造成康雍乾盛世。明朝末年,东林党派之争后,高攀龙等全都死了,朝中上下没人敢讲真话,自然就分崩离析了。为什么清朝有同治中兴呢,曾国藩考中进士之后,就迷上朱子学,曾国藩的曾军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一直用朱子学修身。

  上个世纪,英国有个了不起的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他研究世界22个文明,每个文明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唯独中国文明没有消失,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宋朝的复兴。其实,在上世纪30年代,有个学者说,中华民族在宋朝完全并不是儒学的复兴,我们能不能期待新儒学的第二次复兴。儒学的第二次复兴要以孔孟程朱这条线为骨干,融组合成,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开创出中华民族璀璨的明天。      (根据录音整理)

 

关于本会|活动集锦|交流演出|服务民生|会员中心|联系我们

地址:郑州市管城区城东路94号华亿大厦14楼05号   电话:0371-63318666    15238033467   传真:0371-63318666
Copyright@ 2012 河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 版权所有    www.hncc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1001920号 技术支持:瑞博科技